主页 > 教学基地 > 苏区基地 >

瑞金红色培训教学点-红井革命旧址群

      沙洲坝红井革命旧址群是苏维埃中央政府在瑞金的第二个驻地,也是闻名中外的“红井”所在地。红井革命旧址群位于瑞金城西的沙洲坝镇沙洲坝村,1933年春,敌机对叶坪中央政府驻地进行了轰炸,为了安全起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各机关从叶坪搬迁到沙洲坝镇,分别驻在以沙洲坝村为中心的各个村子里。1934年7月,中央各机关又从沙洲坝搬迁到云石山,总共在沙洲坝办公和居住的时间是1年零4个月。
      在这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苏维埃红色政权建设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索,在思想领导、民主执政、经济建设、法制建设、廉政建设等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从而为党积累了治国理政的宝贵历史经验。
 
中央执行委员会旧址(毛泽东旧居)
瑞金红色培训教学点-中央执行委员会旧址(毛泽东旧居)
 
      前面这座房子原来是苏区时期破产地主杨衍兰的私祠,称为元太屋,建于1876年,是典型的客家民居。这里不仅是毛泽东同志旧居也是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办公地点。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央执行委员会是全苏大会闭幕后的最高权力机关,从职能来说,它相当于现在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央执行委员会在三年时间里,共颁发了《土地法》、《劳动法》、《婚姻条例》、《征税条例》、《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等上百个法律条例,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设和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这里居住和办公的有毛泽东、何叔衡、徐特立、谢觉哉等领导人。非常凑巧的是这四位都是湖南人。徐特立是毛泽东同志的老师,何叔衡是毛泽东同志的挚友,谢觉哉是毛泽东同志的秘书,而徐特立、何叔衡是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同学,何叔衡与谢觉哉是湖南宁乡的老乡。除了毛泽东以外,其他三位与林伯渠、董必武被人们尊称为“苏区五老”。这里的四个人经常在一起促膝长谈。有一天,在谈到沙洲坝人民的生活问题时,一致认为有两个问题亟待解决:一是群众吃水困难问题;二是小孩读书没有学校的问题。不久之后,毛主席就带领乡亲挖了一口井,徐特立就发动群众在外面的禾场边上的小茅屋里办起了列宁小学。一口水井、一所小学,体现了党和政府执政爱民的优良作风。
 
中央人民委员会旧址
瑞金红色培训教学点-中央人民委员会旧址
 
      中央人民委员会的职能类似于今天的国务院,是中央执行委员会下设的最高行政机关,负责指挥全国政务,并向中央执行委员会及其主席团报告工作,1933年4月从叶坪迁到这里办公。
      中央人民委员会是在“一苏大会”后的第一次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上成立的,毛泽东为主席,项英、张国焘为副主席。下设九个部和一个局,它们是外交、军事、劳动、财政、教育、内务、司法、工农检察部和国家政治保卫局。1933年2月,经中央执行委员会批准,增设了国民经济人民委员部,1934年1月又增设了粮食人民委员部,这样,中央人民委员部就有了十一个部和一个局。这些部局从叶坪搬迁到沙洲坝后,都分散在附近办公。1934年2月3日,中央执行委员会召开二届一次会议,选举张闻天为人民委员会主席。
      中央人民委员会根据党和苏维埃政府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领导、决策职能。三年多时间共召开了49次常会,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发布了一系列的条例决议,工作效率之高,即便今天也让人惊叹。例如1932年1月27日召开的人民委员会第一次常会,一天时间,决议了13项重大问题。最后一次常会(即49次常会)于1933年9月15日召开,此后中央苏区全力对付第五次反“围剿”斗争,没有再召开常会。
      1934年7月,中央人民委员会迁驻云石山。
      1961年3月4日,该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先后在这里办公和居住的有张闻天、贺子珍、王淑振等。
 
列宁小学
瑞金红色培训教学点-列宁小学
 
      这是沙洲坝村列宁小学。苏区时期,党和苏维埃政府十分重视教育工作,尤其是儿童教育工作,实施免费的义务教育。
      在当年战火纷飞和物质条件极为匮乏的条件下,苏维埃政府普遍的办起了列宁小学,师资不够,就创办师范培训教育;没有校舍,就把祠堂腾出来,当作教室;没有课桌凳,就用门板和砖头搭起台子当作课桌;还组织人员专门编写“列宁小学”课本。经过艰苦努力,大部分到适龄儿童得到免费上学的机会,每个村庄都能听到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据1934年1月统计,仅江西、福建、粤赣三省就有了列宁小学3052所,学生89700人,先进县学生入学率达50-60%,而当时在白区号称教育最发达的江苏省也只有13%。
瑞金红色培训教学点-红井
瑞金红色培训教学点-红井
 
      在我们小学课本里有一篇课文,题目叫做“吃水不忘挖井人”讲述的是驰名中外的红井的故事。红井是当年党和苏维埃政府关心群众生活,为群众办实事好事的历史见证。
      当年的沙洲坝是干旱缺水的地方,不仅无水灌田,就连群众喝水也非常困难的。当时曾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沙洲坝,沙洲坝,没有水来洗手帕,三天无雨地开岔,天一下雨土搬家。”沙洲坝就生活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在这之前,也有人想过去挖井,可是他们一来穷,没人敢牵这个头,二来迷信,听信风水先生说沙洲坝是条旱龙,如果挖井动了龙脉,十邻八乡的百姓都是要遭殃的,所以没有人敢冒犯。于是当地人祖祖辈辈喝水,洗衣,喂牲口都是用同一口池塘的水。由于水源污染,经常会发生呕吐、腹泻事件,有几个孩子就是因为喝了脏塘水得病而丧失了幼小的生命,水的问题严重影响沙洲坝人民的生活。
      1933年4月,临时中央政府从叶坪迁来沙洲坝以后,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在元太屋办公和居住,他发现这里的群众喝的都是池塘里的脏塘水,便把饮水难的问题挂在了心上,只要一有空,他就同警卫员小吴商量着如何为群众挖井的事。
      9月的一天早上,毛主席带着小吴拿着锄头、铁锹来到池塘边找水源,被一早起来的老表看见了,于是毛主席领头挖井的事,立即传遍了沙洲坝。只一会儿功夫,一大伙群众来到了挖井现场,他们以疑惑的目光投向毛主席,此时,主席看出了挂在老表脸上复杂的表情,便对大伙说:“这几天工作忙,没功夫同大家商量挖井的事,今天才有点空,我就先找个有水源的地点定个位置,破个土。我知道你们迷信风水,怕得罪旱龙爷坏了屋场害了人,可我不怕,如果旱龙爷真要怪罪下来,就让他来找我好了!”一席话打消了村民的疑虑,并在主席的带领下开挖水井,没几天功夫水井就挖好了。
为了使井水更清澈,毛主席还亲自下井底铺沙石、垫木炭。毛主席用实际行动,为机关干部和沙洲坝群众树立了榜样,中央各机关掀起了开挖水井的热潮。从此,沙洲坝群众人民结束了饮用脏塘水的历史,喝上了清澈甘甜的井水。
      1934年10月红军长征离开瑞金后,国民党反动派又卷土重来,为了阻止人民群众对党、对毛主席和红军的思念,国民党反动派多次填掉这口井,当地群众就同敌人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敌人白天填井,群众晚上又把井给挖开,就这样填了又挖,挖了又填反复好几次,沙洲坝人民终于取得了胜利。在红军北上的这些日子里,每逢遇到困难和受到欺压时,乡亲们总是悄悄来到井边,默默地坐在井旁,思念着远方的红军,思念着共产党,思念着亲人毛主席。
      1950年,沙洲坝人民为了迎接毛主席派来的南方老革命根据地慰问团的到来,将主席带领军民开挖的这口水井进行了全面整修,并把这口井取名为“红井”,同时在井旁立上了一块碑,刻上“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十四个大字,以此表达对毛主席的无限崇敬和思念。
红井水的恩情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回溯历史,正是因为党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谋利益,我们党的事业才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党才能够战胜艰难、风险、考验,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更应继承红色基因,弘扬优良传统,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群众路线,凝聚群众力量,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于都思政红色文化培训中心依托瑞金、于都、长汀、古田、龙岩、井冈山等丰富的红色资源和专业师资力量、知名党史专家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理念对党政干部、企事业单位和大中专院校的中青年骨干进行瑞金红色培训井冈山红色培训党性教育培训、企业团建、研学旅行实施信念教育,把红色基因代代传! 我们竭力给您提供热情、周到、细致的服务!

  声明:本站内容及图片如没注明出处则来自网络,无从考证来源,仅用于公益传播,如有侵权请在后台留言或直接联系我们告知删除或标注来源,谢谢!